2025年10月28日23:15:53 登高榜山记
遥想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这首古诗,诗句里尽是对家人的思念之情,九月九是重阳节,而登高望远则是一种传统,今天是九月初八,距离重阳只有一天,为了防止节日太多人爬这个山太过拥挤,今日我携家眷登山,算是提前一天感受一下登高的气氛。
高榜三大殿
三大殿旁边是停车的地方,顺着这里就可以爬到山顶,一路上都是阶梯,时而陡峭时而平缓,但那么多的阶梯让人更多感受是爬楼梯,而不是爬山,若不是背景都是树木以及茂密的丛林,绝对让人感觉似乎登的不是山,而是一座没有尽头的楼,山底下立了个牌子,“此路线只上不下”,大概是为了接下来的重阳节人流管控吧,入口的执勤人员过安检一样问你是否携带火机,接着金属探测仪扫过你的身子,发出警报声,接着询问我是否携带了打火机,里面禁止吸烟,携带打火用具。实际上我带的一个手电筒,防止月黑风高,看不清路的情况,有备无患。我们一行三人,老婆和一个快2岁的孩子,上一会爬这座山已经忘了是什么年月了,大概还未结婚,以前是一个人爬山,现在是三个人,时过境迁,山还是这座山,但我已不是当年的我了。顺利通过入口,便是小桥流水,这里还是老样子,变化不大,给人感觉还是一样人畜无害,桥底下的水池里几颗凋零的荷花,枯萎的莲蓬都在宣告着夏天的结束,秋天已来,给这阴沉的天空增加了几许悲怆的气息,它们原来盛开的娇而不艳,清而不俗,在岁月的催动下,也逐渐枯萎,迎接新一轮的夏季,为后续的绽放积攒力量。山下的楼梯宽大而平缓,几颗硕大的树干增加了丛林和城市的分界线,似乎从这开始,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界,越过了宽大的楼梯,便来到了第一个舒缓的平台,前面有岔路,大概是可以让人回头的路吧,一条是上山,另一条则是从另一个出口下山,不至于让人尴尬走回头路。另一条路我从未走过,即使知道上山的艰难,也坚决不回头。上山的过程中,我劝说着老婆,要不下去吧,那会喘着粗气,总感觉今天怕是爬不到顶了,一方面是背着孩子,他百无聊赖的像是逛着自己的后花园,事实证明我高估了这座山,低估了自己。过了岔路开始,就是一条陡峭的楼梯,那种让你一爬就气喘吁吁的楼梯,更何况身上还背着一个20多斤的孩子,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了负重。好在老婆会帮我分担,两人边走边聊,一会也让孩子下来走一会,一路上的人不算多,大概率还是天气原因,或者是天色太晚了吧。随着步履深入,腿软也伴随着前进的脚步开始加剧,小腿像被灌了铅,举步维艰大抵就是这样的感觉吧,中途每逢遇到休息站点都会稍作停留,让心跳恢复平静,接着继续往上走。
茶园
以前不知道这个地方叫茶园,但站在这距离山顶的挂榜阁很近了,茶园这个大的舒缓平台,根据我以前的记忆,应该还有好一段路才到山顶,然而凭记忆去思考问题,只会让人陷入过去,旁边的岔路可以通往出口,大抵又是一个劝退的折中方案吧,此时还是犹豫了一会,向前走就到山顶挂榜阁,岔路可以下山,这回要怎么走,还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啊,毕竟来都来了,还是继续爬吧,临近山顶了,把娃放下来,让他自己走一会,毕竟有些路父母会陪着走,而不能陪到最后,剩下的路让孩子自己下来走,背了一路,抱了一路,这山顶将由你来征服,山高人为峰,再高的山爬上顶了,人就取代了山顶,高处不胜寒,伴随着微风,挥发的汗水在衣服里,感到一股凉意,登顶那一刻,挂榜阁的灯光璀璨,似乎迎接着从山底爬上山顶的人们,一路上的疲惫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,灯光点缀之下,挂榜阁像一座金光闪闪的琼楼玉宇,山顶的人群熙熙攘攘,与阴沉的天色形成绝妙的反差。不一会儿下起了雨,人群都往挂榜阁里面躲雨,而我则静静地买了一块许愿牌,短小的木牌,写不满我的愿望,高大的树,无法承载我宏大的心愿,这颗大榕树上,挂满了红彤彤的许愿牌,想许愿的都要排队了,否则神明看到那么多的人间琐碎,也无暇顾及。于是我另辟蹊径,从四周都是许愿牌的位置进去,在大榕树的纸条旁挂下自己的心愿,这根小小的枝条代表的新生,希望也是如此。山顶的挂榜阁里,一排排的夹娃娃机和外围的“空气炮”显得格格不入,此地不是挂榜阁,一个承载着莘莘学子们希望的地方,怎么会有如此“低俗”的商业产物,这不仅让人沉思,商业和仕途难道可以相提并论,纯粹的商业化大可不必如此,但要想有些人文气,还是差了好大一截。
下山
在山顶稍作歇脚,吃了些许东西垫肚子,就踏入下山的旅途,雨停了,下过雨的地面湿哒哒的,外头停着一台特警作战车闪着警灯,这也是为了明天九月九的人群做的铺垫,大抵不是不是为了防止人民群众当中出现坏人吧,要是有人在这里做坏事,那么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对应的应急响应吗,我不禁思考了良久,这么做只会让人感到背脊发凉,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,人民当中出现了坏人,坏人是从什么开始变坏的呢?他们身上是否也背负着不可肩负之重,这些问题啊,或许无解,或许压根没有答案。上山容易下山难,上山的时候膝盖本来承受着躯体的重力以及地球引力,下山则要保持重心后移,这个时候的受力方向改变了,膝盖会变得更加难受,大脚趾承载了重心后移时的支撑力,虽然走得快,同时也需要走得稳,稍微快些就怕无法“刹车”了。相对于原路返回,下山走的是另一条路,同样也是为了管控人流的需要,下山的路是柏油路,不再是阶梯,路上的虫鸣,风声,和部分夹杂着树叶的摩擦声,交响出入夜入秋最后一曲,这一路和家人聊着天,享受着这美妙的时刻。现在是最适合出来玩得季节,没有夏日的闷热,冬日的寒冷,唯有刚好的温度,让人能有更多舒适感,体验周遭的细节感受。夜微凉,也许明天这里会很热闹,人头攒动,但相比于人山人海的去打卡玩,为了趋附“登高”重阳节而爬山,我更喜欢择日不如撞日,随喜即可,那样为了某种目的去做,而目的和大部分人一样,则显得过多不适了,人一多,就变得不好玩了。
最后编辑时间为: October 29th , 2025 at 01:33 am
本文由 我不叫魏嘉兴,请叫我阿春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可自由转载、引用,但需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